
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
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簡介
在地質學的世界中,赤紅色的沉積岩石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裡的一大亮點,如同一個明星。
香港沉質岩區的地質起源最早可追塑到四億年前,並在數百萬年前漸漸形成其地貌,這個新界東北沉積岩區沿著海岸延伸,展現了香港自然景觀的原始美麗。這個地質奇觀橫跨多個島嶼,如黃竹角咀、赤洲和鴨洲,使其成為香港最具視覺震撼的地區之一。
侵蝕的力量不斷塑造著這片景觀,創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特徵,如海蝕洞、海蝕岩柱、海蝕拱門和海蝕平台;所有這些海蝕地貌每天都在不斷變化和演化,因此每次到訪都能帶來不同的景色。我們的教練及導賞員將會帶你在這片地形中,探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質奇觀和最安全的遊覽路線。

黃竹角咀,香港最古老的岩石區域
想象一個古老的河口三角洲,那裡的沉積物層——沙、粉沙和礫石——在無數年中被沉積下來。這些由遙遠高地的強勁河流攜帶的物質,逐漸積累和壓縮,最終凝固成我們今天看到的生動的紅色沉積岩。黃竹角咀是香港最古老的岩石區,擁有4億年的歷史,是觀賞香港自然沉積岩景觀原始美麗的最佳例子之一。

赤洲,香港赤紅色的恐龍島,海上丹霞
赤洲是一個地質奇觀,生動地展現了香港的古代過去。其鮮艷的紅色礫岩和砂岩地貌形成於約1.4億年前的白堊紀,講述了曾經主導該地區的半乾旱氣候的故事。這些充滿活力的岩石富含氧化鐵,其火紅色調是由乾旱條件下的氧化過程形成的。赤洲的海上丹霞地貌經過數百萬年的侵蝕和風化,創造了一個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壯麗景觀,赤紅岩石與周圍的碧藍海水形成了美麗的對比。

紅石門,香港最紅的海岸線
紅石門是香港沿海一處令人驚艷的地質景觀,以其鮮艷的紅色砂岩地貌而聞名。這個香港最紅的海岸線,地質歷史可追溯到約1億年前,是船灣郊野公園的一部分。岩石的鮮艷色彩是由鐵礦物的氧化形成,與碧藍的海水形成了令人驚嘆的視覺對比。這個壯觀的地標展示了經過數百萬年侵蝕和自然力量塑造的獨特沉積岩層,使其成為攝影和探索的熱門地點。作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紅石門提供了令人屏息的景觀、豐富的地質歷史。

鴨洲群島(鴨洲、細鴨洲、鴨螺春),香港赤紅色的海蝕拱門及海蝕洞的所在地
鴨洲,是香港新界東北部一個獨特的地質和文化瑰寶。主島鴨洲及旁邊細鴨洲及鴨螺春,以其鮮艷的紅褐色角礫岩地貌而聞名。鴨洲的地貌可追溯到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岩石的獨特火紅色彩是由鐵礦物的氧化形成,與周圍藍藍的水域形成了令人驚艷的視覺對比。鴨洲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展示了經過數百萬年侵蝕和自然力量塑造的獨特沉積岩層。
化石發現於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內
-
2024年恐龍化石發現(香港首次記錄的恐龍化石)
發現更多恐龍化石首次在香港的赤洲發現,該島屬於新界東北沉積岩區內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這些化石可追溯到白堊紀(距今1億4500萬至6600萬年前),屬於大型年長恐龍,可能是蜥腳類或鳥臀類。這一歷史性發現為香港的古生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見解。
-
1980年盾皮魚化石發現(香港首次記錄的盾皮魚化石)
在1980年,李作明教授發現了香港最早的盾皮魚化石,這些化石可以追溯到約3.7億至4億年前的泥盆紀。這一重要發現發生在吐露港北岸,標誌著香港首次出土盾皮魚化石。盾皮魚,也被稱為裝甲魚,是最早的有頜脊椎動物之一,在魚類的演化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圖片來源:ISD)
-
1920年菊石化石發現(香港首次記錄的化石)
1920年,業餘地質學家C.M. Heanley在吐露港北岸發現香港歷史上有記錄以來的第一塊化石,該化石被鑑定為侏羅紀時期的香港獨有品種,命名為香港菊石(Hongkongites hongkongensis Grabau)。(圖片來源:AMO)


